天地启春色,万物共“耕”新。眼下,正是春耕生产的大忙时节,在广安区广袤的农田里,处处都是忙碌的身影……
4月19日,笔者来到广安区花桥镇竹林村,在不远处的“稻田+”综合种养试验基地里,伴随着轰隆隆的机器作业声,只见机手正熟练地驾驶着插秧机在田里来回穿梭,嫩绿的秧苗从苗盘上滑落,整齐有序地插入田地,插秧机“走”过的地方,仿佛铺上了一块块绿色地毯,一派春意盎然。
在另一旁,几位村民也正将刚刚打捞起来的小龙虾通过选虾机筛选大小、装筐……看似简单的稻田和小龙虾,里面却大有文章。据了解,该基地进行了高标准土地调型,并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安装了可以监测气象、土壤、水体、虫情等的物联网智能信息采集设备,并引进专业团队进行运营管理,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和智能化。据“稻田+”综合种养试验基地业主杨晓凌介绍,该基地总面积大约320亩,不管是插秧还是后面收割,全程都是机械化,而养殖的小龙虾一年可以收获3次,一年总收益接近400万,而且有了物联网智能信息采集设备,在手机上就可以随时查看稻田所有情况。
手机上就可以查看?没错!为了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通过数字化赋能,推动粗放农业向标准化农业转变,花桥镇建成“一中心两园区三基地”,而物联网智能信息采集设备就联入了综合农事服务中心里面的数字农业管理平台。
走进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笔者看到,工作人员正在数字农业管理平台前查看各项监测信息。据了解,该系统是与卫星遥感、空中监测、地面物联网等高科技手段一起,化身为农事“小助手”,在春耕和秋收这种农忙时节,可以让农民“闲”下来。
在农机服务中心,一辆辆插秧机、旋耕机、收割机等设备整齐排列,一年四季所需机械设备,在这里可以一次性解决,实现耕、种、防、收。
据悉,花桥镇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占地面积约40亩,总计投资5000余万元。项目集智能化育秧、数字化管理、农机社会化服务、烘干仓储加工于一体,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粮油和稻渔产业现代化水平,全面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带动更多农户致富增收。
2021年7月,广安区被纳入全国18个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地区之一,花桥镇肩负“探路”使命,努力成为可复制推广的样板,经过广安区高标准、高水平地实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建设,探索创新乡村全面振兴新机制。如今的花桥镇建成数字农业管理平台、智慧粮油农场,完成1万亩粮油园区信息化升级,实现试点区数字农业全覆盖服务......建立“党组织+村集体经济+企业”利益链接机制,成立合作社公司6个、投运烘干房3个、盘活闲置资产12处,试点区各村集体经济收入均提升至10万元以上,大利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不仅如此,依托建成的农旅融合示范园、农耕文化展示馆,花桥镇在今年3月举办了“油菜花节”等文旅活动。乡村旅游项目的打造,也大大推动了当地村容村貌的改变、卫生条件的改善、环境治理及村庄整体建设的发展。
科技助阵带来惊艳和进步,农耕文化展示体验园保留原始韵味,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景象......特色产业兴起来、农民钱袋子鼓起来、美好生活旺起来。花桥镇正在奏响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三部曲”,助力广安乡村发展“跑出”新步伐!(李玲)
(文章来源于中国网)